棉衣书屋 > 穿越小说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八十章 归正
泥阳城不高,也不大。

傅纂带人靠近城池时,抬头看了看,微不可觉地叹了口气。

傅家有人在长安当官,不过都是五六品的小官,总共二人。

另有傅畅、傅宣兄弟在晋朝那边当官。

建邺那边当然也有人,目前是一个,即傅纂二哥,但听闻侄子们也到出仕的年纪了,已经在找人吹捧,相信过阵子就能捞个低级幕僚当当。

但傅氏的家业还是在北地。

傅纂祖母杜氏、母亲韦氏,听家名就知道都是关中大族,关系盘根错节,互相联姻,互保互助。

便是匈奴人想收拾他们,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棘手局面,也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

匈奴人若不计伤损,当然可以干掉他们这些豪族,但何必呢?杀了我们,你没有足够的人才当官,帮你打理内政,同时会人心大失,根基不稳。

没事时还好,一遇到逆风的局面,你就知道厉害了。

所以,大家不如坐下来谈一谈嘛。你想要什么,我考虑一下看看能不能给。

另外,你也收敛着点,即便是天子,我给你面子,但你也别给脸不要脸,这可不是天子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年代。

所以,到了最后,往往就是这个局面:地方完全依赖大族自治。

也别怕丢面子,后汉时就这样了,这么做天经地义嘛。

傅纂一路来到泥阳县城外,城头上的军卒一看,立刻行礼:“傅公。”

“开门。”傅纂没有废话,大声道。

军卒有点为难,道:“傅公,府君已经下令,白日亦得戒严,可开不得。”

“开不开?”傅纂眼一瞪,问道:“刘府君呢?去哪了?”

“富平有鲜卑人四处劫掠,府君请兵去了。”城头换了一小校答话。

“请谁的兵?”

“靳部骑军。”

“靳准兄弟的?”

“是,靳准在郑县,靳明在长安,而今是靳康在统率部众。”

“开门!”傅纂一挥手,说道。

城头之人你看我我看你,权衡利弊之后,门不情不愿地打开了。

傅纂也不派人试探,非常托大地策马而进——当然,你也可以说他自信。

他身后还跟着千余人,浩浩荡荡,很快开进了城。

傅纂没有丝毫不好意思,径直来到了太守府,在众人惊异又畏惧的目光下,在院中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十余军校、官员赶了过来。

傅纂抬眼一看,对其中某人说道:“陈虎,昔年汝父贩卖牛羊,为贼劫掠,最后谁帮他把牛羊要回来的?”

“是傅公。”一顶盔掼甲的武人说道。

傅纂点了点头。

其实那件事没怎么费工夫,北地郡地界上发生的事情,傅家稍一打听就知道了,随后便是遣人上门索要,凭傅氏的面子,轻而易举。

陈虎之父就受了这个恩惠,不然他们家早就完蛋了,陈虎也别想长大,多半被债主贩卖为奴。

“一会你去晓谕帐下军卒,就说不给匈奴天子干了,今只奉大晋梁王号令。”傅纂看了眼陈虎,理所当然地说道。

陈虎稍稍犹豫了下,问道:“公欲降晋?”

“此谓‘归正’。”傅纂纠正了下,然后问道:“你从不从命?”

“谨遵傅公之命。”陈虎答道。

傅纂再看向另外一人,道:“臻道,君为县令,可遣文吏书写归正檄文,榜于要道,如何?”

县令李造一听,躬身一礼,道:“若无先司隶(傅咸),我如何能得官身?今日正是报恩之时也。”

他是匈奴任用的晋朝旧官,原本在扶风当县令,现为泥阳令。

傅氏让他反正,他没有太多犹豫,盖因这件事上傅氏承受的风险更大,他们都不怕,自己怕什么?家族富贵,在此一搏。

“卜斯,汝为匈奴人,易得信任,去传个假消息,把靳氏的兵马骗过来。”傅纂又道。

“是。”

傅纂又点了几个人的名字,安排好了诸般事务。随后便起身,道:“泥阳守好了,勿要掉以轻心,我往富平一行,招抚几个部落。”

北地郡不大,但也不小,却只有两个县,乡野间空地极多,安排了很多部落。

除了靳氏匈奴之外,还有一些老匈奴部落。

何为“老匈奴”?其实就是在刘聪、刘粲父子入关中前,就在此地放牧的匈奴人。

从关系亲疏上来说,他们与河南地的匈奴部落更亲近,而不是并州的匈奴五部。

刘粲入关中之后,曾经大力拉拢过这些早就居住于此的匈奴部落,不过后来发现,双方之间真的没有太多认同感。
说难听点,这些关中的老匈奴人可能更认同铁弗匈奴首领刘虎以及拓跋鲜卑的独孤部,和你真不熟啊。

屠各小儿是谁?血脉还没刘虎、刘路孤兄弟纯正呢。

到了最后,刘粲也只能把他们当做氐羌、鲜卑、晋人、羯人一流看待,当不成自己的心腹。

傅家与这些部落关系十分密切,晓以大义之下,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他现在非常想看看,在立下如此功劳之后,梁王会不会大喜——呃,抑或是惊惧?

应该不至于。

没点影响官员军将,让一郡或数郡变色的能力,还叫世家大族么?
从七月初八开始,一连数日,北地郡各处羽檄往来不断。

泥阳、富平二县相继撤下了“汉”旗,换上了“晋”旗,直接变色。

部分仍忠于匈奴的官员、军将,稀里糊涂就被弄死了——其中可能有冤枉的,但哪座庙里没有冤死鬼呢?怪只怪你反应太慢了,兄弟们要借你人头以为进身之阶。

靳康这人还有些头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谨守门户,与前来劫掠的鲜卑人大战,先胜后负,于是远窜安定。

被傅纂策反的富平部落正式举起反旗,凑了七八千骑,往长安方向前进,猛攻屯驻于黄白城的匈奴兵。

对刘粲来说,关中腹地四处漏风,正在全面恶化之中。

******
平阳城外,吏部尚书梁芬、大将军府东阁祭酒傅宣登上了马车,一路南下,前往蒲津关。

战局风云变幻,让人目不暇接。

别说普通百姓了,就他们这些高官,也没想到局势变化如此之快。

可笑一些豪族认为梁王深陷泥潭,无暇他顾,于是举起反旗。

汝南、谯国、顺阳、义阳四郡国陆陆续续有人叛乱,勾连吴兵。

不过在银枪左营、府兵快速出动后,先击退接应的吴兵,叛乱者很快声势大衰,不久就被死死围困住,征调各县丁壮一鼓破之。

河北只有一郡有人叛乱,即阳平郡。

太守申钟第一时间戢乱,在郡城下击败乱兵,然后趁势掩杀,夺占其庄园。

这种程度的叛乱,真的不值一提。

比起多年前那场席卷河北,最后被李重、刘灵等人残酷剿灭的叛乱,声势差得太远了。

连叛乱都这么有气无力,天下局势或许真的不可能有任何改变了。

“此去关中,还是小心为妙。”梁芬看着坐在对面的傅宣,道:“先去拜会侯都督,再央其遣一军护送。冯翊郡就别管了,北地郡一定要劝降。”

“是。”傅宣拱了拱手,应道。

“安定那边,老夫想想办法。”梁芬微微一笑,说道。

安定郡不光有梁氏,还有皇甫氏,这两家多有联姻之举,关系非常密切。

即便到了这会,仍有梁氏族人在匈奴为官为将,比如爵封列侯的梁勋。

此人原为南阳王司马保部将,后以陇西太守的身份投降。

刘粲迁陇西百姓一万多户至长安附近居住,梁勋也跟着过来了——武帝司马炎时期,陇西郡只编得胡汉百姓三千户,结果匈奴人一下子强迁了万余户至长安,真不知道这户口怎么编的,天底下到底有多少人弄得清楚么?
对了,阎鼎此人也在匈奴为官,梁芬还想最后挽救他一把,让他戴罪立功,别把一门老小全折进去了。

关西局势,其实已经定了。

每每思及此处,梁芬都忍不住微笑起来,天下太平矣。

“明公。”傅宣打断了梁芬的思绪,说道:“攻取关西后,梁王会如何对待西州士人?”

梁芬想了想后,说道:“西州情势复杂,可能会先镇之以静。”

“何为镇之以静?”傅宣问道。

“以安抚人心为主。”梁芬说道:“我料梁王必先登基称帝之后,才会大刀阔斧。”

傅宣默默点头。

梁芬看了他一眼,道:“你也别想太多。梁王做事有分寸,不会乱来的。况且,他是开基之主,必然会想着除旧布新的。”

开国皇帝都干不了的事,你还指望守成之君能干成?
最简单的,开国天子能在一定程度损害自己基本盘利益的情况下,仍然让他们卖命效忠,守成之君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不是守成之君能力不够,而是他没有打天下的过程,建立不了那种无上的威望。这也是王朝后期改革难以成功、末代天子难以重新延续国祚的原因——他没有足够的威望来挣脱官僚“负资产”的束缚,最终只能被他们拖下水。

邵勋一旦称帝,肯定会着手南下江东,然后在梁国二十郡外徐徐展开度田。

这些事情,若交给后世子孙来干,必然半途而废,甚至搞得天下大乱。

有些使命,注定只能由开国之君来完成,他很清楚这一点。

“先把眼前之事完成。这个烂摊子,二十多年了,终于有人出面来收拾了。”梁芬笑了笑,道。

傅宣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自齐万年之乱开始,其实已经三十余年了,北方终将归于一统,真的不容易。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